2. CBME向下扎根,急診專業向上發展:臨床教學、核心課程、與次專長訓練的進展
● 急診毒物學訓練與次專長發展之規劃-方震中醫師
急診醫師常常會碰到急性中毒的病人,因此臨床毒物學的教育是急診專科醫師訓練中十分重要的領域。台灣急診醫學會在2006年毒化災委員會林增紀主委的帶領下,推動了本土化的毒物學教科書的編撰。2008年本人接任毒化災委員會主委,持續推動並辦理師培認證課程,這就是2009年「急性中毒救命術-AILS」教科書與「AILS provider course」的源起。AILS課程及教科書在往後多年間,在林志泉主委及胡松原主委的努力下修改到第三版AILS教科書,課程也有許多的精進改良。
● 提升醫病「心」境界-談新,談心-周上琳醫師
溝通是大眾關注的醫療核心能力,也是能力導向的醫學教育發展的重點之一。急診醫學會急診專業發展工作小組致力開發各項核心能力課程,推動創新溝通課程,以情境例式,區別其中不同角色的「情緒」與「想法」,包括醫療照護者自己的情緒與想法,進而增進醫療照護者對不同人的理解與體諒,尤其是能認知體諒自己的反應與衝突的原因。從對自己的理解與和解出發推及對他人的理解與和解能力。這種學習不但能增進醫療照護人員的 resilience ,也改醫病溝通的結果。
● 臨床主治醫師如何運用CCC-蔡長志醫師
能力導向的醫學教育已經成為台灣急診界的住院醫師訓練共同模式,隨著各項教育制度、核心能力課程、臨床體驗、評估方式等的變革進展,臨床教師往往感受到認知負荷增加與更多的時間精力消耗。但CCC的主目的是協助與統合教育工作以提升醫學教育品質,應成為臨床教師的助力而非負擔。我們以「角色」、「關係」、「溝通」模式分析住院醫師、臨床教師、臨床能力委員會三者之間的互動,以臨床主治醫師的角色立場來建議簡單的行動原則:包括如何反應住院醫師的問題,如何善用臨床能力委員會的評定結果來帶住院醫師、如何有效率地滿足文件紀錄要求等。期望臨床主治醫師得以找出獲益的模式,進一步參與能力導向的醫學教育。
3. 公衛緊急事件的準備與因應
● 戰火下的公衛醫療危機- 陳秀熙教授
戰爭防治自90年代開始成為全球衛生達到永續經營的重要目標之一,歐洲與美國等國家皆將此專納入公共衛生與醫療之核心能力。近年國際間區域衝突與戰爭頻繁以及自2月持續至今的俄烏戰爭也使戰爭防治之專業受到重視。戰爭防治可由三段防治觀點出發,由初段-阻止戰爭持續,次段-減少戰爭傷亡,到末段-戰後長期療傷闡述公共衛生專業對於戰爭防治之運用。對於俄烏戰爭而言,雖然在俄烏戰爭在初段防治上無法阻止此戰爭發生,仍可在阻止戰爭持續面向持續努力,藉由縮短戰爭持續時間降低對於全球健康與永續發展目標的衝擊。在次段及末段防治上則應持續減少戰爭傷害並運用科學評估方法為戰後的長期療傷與重建做準備。本演講將由俄烏戰爭所帶來包含健康的多重危機出發,闡明公共為衛生與醫療科學專業在其中對於健康與全球永續目標的貢獻。
● 從猴痘、天花到生物恐怖活動的認識-高治華副所長
今年初繼新冠疫情之後,猴痘疫情從歐洲開始悄悄蔓延。猴痘病毒致死率不高,但與恐怖近親天花產生恐怖記憶的連結,而引發全球高度重視。生物戰雖是美蘇冷戰的遺緒,且天花已在80年代滅絕,但威脅、恐懼及不安的情緒仍延續至今。全球為因應COVID-19疫情,科學界總動員分別在傳染病偵檢、藥物治療及疫苗開發等領域開啟跨時代的長足進步。藉由科學研究引領生物醫學的快速發展,提供未來任何疾病難題更好的解決方案。本次演講將介紹生物防護的新威脅及新趨勢、對現今的生物恐怖活動是否準備充足及未來可能的努力方向等,使學員對於防疫科學的最新發展有更新的認識及啟發。
● 後新冠疫情的省思-面對下一次的全球大流行-羅一鈞副署長
Although the COVID-19 pandemic remains a WHO-declared globa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face uncertainties about how to prioritize at a transitional time when recent omicron variant circulation represents a much milder health impact at an individual level but the risk of emergence of new variants and future surges remains real.
In Taiwan, the latest omicron BA.5 dominated local epidemic has resulted in a fewer number of diagnosed COVID-19 cases, hospitalizations, and deaths compared with the earlier BA.2 dominated one. Among the public, prevention fatigue is common and intolerance to control measures (such as universal mask wearing, visitor restriction of healthcare and long-term care facilities, and overseas tourist group ban) is growing. Economic, social and psychologic consequences of this 2.5-year long pandemic has led the policy makers to accelerate adjustment of current COVID-19 control strategies and response towards a normalized and sustainable model.
As global partners generally agree to move towards the pandemic endgame and lift previous restrictions (including relaxing border control measures), WHO has recommended national policy makers address the following seven essential public health actions: (1) COVID-19 testing; (2) clinical management of COVID-19; (3) reaching COVID-19 vaccination targets; (4) maintaining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 COVID-19 in health care facilities; (5) building trust through risk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 (6) managing the COVID-19 infodemic. WHO calls for these efforts to facilitate for an agile response as countries continue to confront the pandemic while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for a stronger public health infrastructure and strengthening the global architecture for health emergency preparedness, response and resilience.
This presentation will follow the WHO’s recommendations and demonstrate key policy cha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VID-19 pandemic control towards 2023 and beyond.
4.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入門系列
● no-code AI平台介紹(什麼,下拉視窗就可以做了?)-陳冠甫醫師
你可知道,現在只要下拉視窗就可以做了AI建模了?當AI模型變成迴歸模型一樣,在你的筆電上就可以一鍵建模,甚至有auto-ML的問市了,你還可以不會嗎?講師將用30分鐘時間演示目前免費的no-code AI平台,給會員一個簡潔的入門介紹!
●應用機械學習輔助新興傳染病的診斷-以20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為例-呂宗謙醫師
在短短幾個月內,COVID-19 已演變成一場大流行,導致全世界有數百萬例病例,但在疾病發展初期要在短時間內對急診病患診斷出這種
疾病仍然具有挑戰性。本研究旨在構建機器學習模型以收集從數據來預測 SARS-CoV-2 感染。通過回顧性分析收集美國某個急診室580 名
患者的數據以及其所接受SARS-CoV-2 的 RT-PCR 檢測結果(也用作標記的黃金標準),我們成功構建了僅依賴臨床特徵即可預測
SARS-CoV-2 感染的機器學習模型。其中,隨機森林(Random Forest)以最佳 AUC 結果 (0.87)表現優於其他模型,其次是
Gradient Boosting (0.83) 和 Extra Trees Classifier (0.82)。在當時疾病發展初期,即使使用最先進的實時 RT-PCR 技術,也需要大約 4 到 8幾
個小時才能得到測試結果,有些情況可能還需要兩天時間才能將樣品運送到實驗室。由於我們構建的模型使用可以在遇到患者時立即收集的臨
床特徵,此成功構建的機器學習模型可以作為強大的篩選工具以確定哪些人需要接受 SARS-CoV-2 檢測或哪些人需要入住隔離病室室等待結
果,且同時盡量減少病毒傳播給其他緊急醫療照顧專業人員的風險。
● 智慧醫療浪潮下,急診醫師玩AI有搞頭嗎?-以奇美急診為例分享AI落地經驗-張敬弘醫師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智慧醫療」定義為:「資通訊科技(ICT)在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應用,包括醫療照護、疾病管理、公共衛生監測、教育和研究。」簡單來說:「要搞智慧醫療,ICT的應用是其核心!」
然而醫療對ICT專業人員來說,是非常難入門的領域,反過來能擁有ICT專長的醫療專業人員也屈指可數。除了花大把資源培養擁有雙專長的練武奇才之外,其實還有一條更寬廣平坦的道路,就是培養具有ICT視野的醫療專業人員,然後透過跨領域合作來完成「ICT+醫療」。
多數的急診醫師只要經過適當的學習跟訓練,一定也有機會擁有不錯的ICT視野,足以擔當智慧醫療發展的推手。
5. 改變行醫模式的急診醫學新知X
● 2021敗血症及敗血性休克指南-賴佩芳醫師
面對敗血症必須做到幾件事;第一,及早診斷敗血症並盡快給予抗生素。第二,輸液復甦若無禁忌症應使用平衡性晶體溶液(balanced crystalloids),確認輸液無反應後,首選昇壓藥為正腎上腺素。第三,如果有需要任何介入性治療的方式來控制感染要盡速處理,包括膿腫引流、清除感染的壞死組織、移除可能感染的裝置。目前成人敗血症引起的低氧性呼吸衰竭則是沒有氧氣治療目標的建議。敗血症患者出院時要安排適當的出院計畫,追蹤其身體,認知和情緒的後續發展。
● 遠距醫療在緊急醫療救護的應用-劉健佑醫師
1.遠距醫療在到院前民眾檢傷分流的應用。
2.遠距醫療在緊急醫療救護派遣的應用。
3.遠距醫療在院前急性冠心症應用之經驗。
4.遠距醫療在線上醫療諮詢(指導)之試辦計畫。
5.後疫情時代醫療指導醫師在遠距醫療之角色。
● 到院前創傷救命術(PHTLS)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陳柏匡醫師
身為急診醫師的您,一定對ATLS或是ETTC的內容非常熟悉,但,您可曾接觸、認識或了解過到院前創傷救命術(PHTLS)?
以往針對急診創傷病患的處置,都是以ATLS為主軸,但ATLS畢竟是針對醫院急診室內所制訂出來的準則,而院前救護現場的環境與設備,卻往往是與急診室有著天差地遠的不同,因此,一套以ATLS為基礎,針對到院前救護現場環境所設計的PHTLS,便油然而生!
今天講者將花短短20分鐘的時間,將PHTLS的由來,在到院前救護的應用與其重要性,以及PHTLS未來無限可能的發展性,一次說給您聽!
● 如何辨識哪些急診病患適用於緩和醫療 -徐佳靖醫師
急診室的工作特殊,有很高機會參與病患最後的生命旅程。在實施全套急救措施前,不妨先暫停一下,辨識出可能受益於緩和醫療的病患,早期介入,以維護生活品質。理想的狀態是,在診斷出嚴重威脅生命之疾病的時候,即開始導入緩和醫療,不要等到生命末期才匆促討論安寧照護。急診醫師也需要習慣跟患者和家屬討論治療的目標,讓患者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有幫助的照護,並且將緩和醫療技能納入急診室的日常。
6. 偏遠離島地區緊急醫療現況面面觀-醫院端與EMS端
● 偏遠離島地區緊急醫療現況面面觀-馬祖醫院端-曹玉舲醫師
1.連江縣立醫院目前的醫療現況簡介。
2.緊急醫療照護與本島相比的特殊處與弱點困境。
馬祖地區地處偏僻,醫療資源人力長期不足,縣內又再分為四鄉五島,醫療資源不均且難以整合。縣內醫事人員多為公費生,服務期限年滿後,多數醫事人員因有不同人生規畫而選擇離職,造成專業人力上青黃不接。次專科多仰賴醫中計畫及北市聯醫支援,若遇到當地醫療無法處理的病況,皆須依靠民航機轉診或直升機緊急後送。離島氣候多變,常有遇到天候不佳無法後送情形,造成病人及醫療人員莫大壓力。如何提升在地醫療人員急重症照護專業能力也是一大目標。
● 離島金門醫療-王琪麟醫師
離島金門醫療現況,包含金門醫院急診運作及緊急醫療照護等。
● 連江縣到院前緊急救護困境與展望-陳維祥科員
連江縣人口13,000人分散四鄉五島,除南竿外,每個島只有一個消防隊、一間衛生所,故院前救護及到院後的銜接整合每個階段皆有離島EMS遇到的困難,單純只靠EMT及院方人員難以提升整體緊急救護品質,未來目標傾向把種子撒出培訓民眾或軍方單位,期許五年內達到全縣常住人口30%民眾受過BLS以上教育。
●澎湖:推行到院前心電圖的歷程-急診端與EMS端的磨合與合作-蔡文祥醫師
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顯示,心臟疾病為2020年是國人10大死因第2名,而其中急性心肌梗塞為最緊急的疾病,而目前最普遍的治療方式是進行心導管治療,從病患抵達醫院急診起算直到打通血管為止,建議應於90分鐘內完成,以有效改善心臟血流降低死亡率,並避免日後發生心臟衰竭的憾事,藉由到院前12導程心電圖的傳輸,將有效縮短這黃金90分鐘的搶救時間,可以讓病人提早得到確切的治療。
澎湖縣消防局自從108年中引進第一台「線上即時傳輸12導程心電圖機」,並陸續推展建置到本島全部5個分隊,截至今年底已經成功診斷7例STEMI個案,但實際執行程面不若台灣本島那麼順利,在此分享澎湖縣到院前12導程心電圖的磨合過程並提出困難面和夥伴討論!